【網路行銷】蛛網理論 Cobweb Theory
楔子
第一次聽到蛛網理論是在1997年專三時,那時去升二技補習班補管三 (我是電機科),因為雨果貓並不是資管本科系,所以在學經濟學時超吃力,還記得那時的老師叫黃戰,也還好他的上課幽默,讓我一直撐到很後面才沒去上課,雖 然最後還是沒考上理想的學校,而19年一晃眼過去了,經濟學裡面所有的理論,我幾乎都忘光了,但唯獨這個理論我一直都記得。
本文
簡單來說, 蛛網理論是在討論供、需是怎麼達到平衡的一個理論,而該理論適在生產時間有落差的行業別,例如 : 農產品業。
2015年8月,蘇迪勒颱風重創台灣,當時葉菜類價格居高不下,使得農民一窩蜂搶種高麗菜,2015年12月,高麗菜生產過剩,產地高麗菜每公斤收購價不到 5元。
這樣類似的新聞大家有沒有看過 ? 應該每年都很常看見吧,這其實就是標準的蛛網理論範本。
八月颱風天時,高麗菜一公斤賣30元的時候,為何價格降不下來 ?
大家都很清楚,農產品不是種下去馬上就可以長出來賣錢,需求不變,但供給減少,價格自然下不來。
十二月冬天時,高麗菜一公斤賣不到5元的時候,為何價格上不去 ?
同理,一堆農民在八月時,看到高麗菜價格那麼好,大家都只想到當時的一公斤30元,還有誰會想到,當需求不變時,供給增加,價格自然就上不去。
但這是現在才發生的嗎 ? 其實不是,早在一千多年前,後唐文史就有記載 : 穀賤傷農
千年前,因為農民們互相之間的訊息傳達不發達,這樣子的問題才會一直層出不窮。
千年後,農民互相之間的訊息傳達發達了,但是因為大家都想多賺一點,所以相同的問題還是一直出現。
農產品只是蛛網理論可討論的其中一個案例,人才的培育其實也是很適應蛛網理論。
來 看台灣的學校科系,民國80年代,那時大學的入取率還沒像現在那麼高,當年資訊相關科系的大學生在市場上,就算是私立的大學,只要畢的了業,出來工作至少 都會有3萬以上的薪水,而當時企業其實一直很缺懂資訊的人,整個社會一窩蜂開始成立資管系,但一個學生至少要4年才有辨法出來工作,等到4年後,資訊相關 科系的學生發現,哇 ~~~ 一個工作居然有那麼多人搶,當供給大於需求時,自然薪資價格就往下掉,而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,供給不斷的增加,最後的下場就是整個讀資訊系的變的很不值 錢。
反向思考
所以當現在的企業們在喊說 : 我們缺大數據的人才呀、我們缺醫護人員、某某專才呀,雨果貓其實想說 : 當了解蛛網理論後,你會很清楚知道,需求端只是想利用當下的缺乏讓供給端能大量生產,進而壓低市場價格,真的很缺人 ? 你拿10萬元請,我不相信沒人會來應徵,只是需求端只想不斷的壓低成本,而不是想該如何創造價值。
結語
用過去的時間點 (99-101 學年度大專校院畢業生就業薪資巨量分析) 給現在的學生 (105年學年度入學) 去建議未來 (107年) 的方向,我個人是覺得到時候是會有偏差的,關於蛛網理論,也歡迎大家搜尋 Cobweb Theory。
延伸閱讀